【专论】稳态医学——维持机体健康和诊治疾病的新概念新策略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作者:秦力铮 等时间:2023-03-10 阅读:14701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秦力铮 周建 胡磊 王松灵

通信作者:王松灵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

引用本文:秦力铮, 周建, 胡磊, 等.  稳态医学——维持机体健康和诊治疾病的新概念新策略[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2): 109-117.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21206-00607.

 摘要

稳态(homeostasis)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生物体系统通过这种过程保持系统稳定,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稳态医学是研究生物体分子、细胞、器官及全身稳态平衡的科学,是以维持稳态平衡为立足点继而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诊疗疾病的综合性学科。稳态医学(homeostatic medicine)着眼于机体整体,聚焦稳态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有望为维持健康和诊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机体多系统稳态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硝酸盐可以通过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调节机体NO发挥重要生理作用以维持机体稳态。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内的硝酸盐转运通道唾液酸转运蛋白(sialin)可介导一系列细胞生物学功能,其与硝酸盐产生的NO一起,共同成为调控机体稳态的重要机制。






作为具有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1],生命体的活动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有自发地向无序和熵增发展的趋势。为了维持系统内的有序和低熵状态,生命体会不断将环境中高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低熵状态加以利用,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体需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即稳态(homeostasis)。稳态是一种生命体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生物体通过这一过程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保证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同时,机体通过稳态调节,应对各种生理刺激及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从而更有利于生存3]。一旦稳态平衡被破坏,稳态调节系统发生紊乱,机体将出现一系列功能、结构、代谢的变化,表现为体征和行为异常,出现疾病症状4]


因此,以维护机体稳态平衡为立足点,本文提出“稳态医学(homeostatic medicine)”的概念5]。稳态医学旨在研究稳态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探索机体分子、细胞、器官、系统等多层次的稳态平衡规律及调控策略,力求达到维持健康并诊治疾病的目的。与常规“对症治疗”相比,稳态医学是更加针对疾病根源,注重对稳态破坏的“对因治疗”及动态重建各系统平衡为重点的新体系,以新视角认识健康和诊疗疾病。


一、稳态理论的发展历史

机体自身维持稳态的观点在中西方医学史中均有体现。中医注重整体观,为稳态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便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阴阳两者相互调节,维持相对平衡,是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由此进一步提出“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认为维持这种相对平衡是临床治疗的目的和终点,指出应避免过度治疗,以免打破阴阳平衡6]。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阴阳调和”的思想与稳态平衡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西方,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四体液学说”用于描述人体的各种状态,认为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4种体液的生成和消耗在人体中保持平衡,当某种体液过量或缺少,或与其他体液分离而非在体内混合,机体就会表现出疼痛等症状。按照这一理论,临床治疗是做“加减法”的过程,增加所需体液、减少多余体液即可消除症状乃至恢复健康。同时,机体的体液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机体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7]。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提出“内环境稳态”学说,指出生命系统具有内部稳定性,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维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血糖浓度,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内部稳定性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8]。在“内环境稳态”学说的基础上,美国医学家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提出,“轻微的不稳定性是有机体真正稳定的必要条件”,他引入动态平衡的概念,认为生物体的内部系统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以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即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并具有维持这种稳定的调节能力。坎农的观点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可,为稳态研究指明了方向9]。伯纳德的学生夏尔·罗贝尔·里歇特(Charles Robert Richet)提出,行为反应是调节内稳态的重要机制10]。之后,稳态调节理论不断完善,稳态机制通过变量的实际值与期望值或“设定点”进行比较并动态调节,将生理变量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11]


从生命进化的角度看,稳态是生命体区别于非生命体的重要标志,为生命体维持低熵状态提供了基础。细胞内液富含钾离子,细胞外液富含钠离子,而细胞膜和钠/钾泵的存在,为维持细胞内钾离子的稳态和膜电位提供了结构基础,使神经和肌肉的电信号传导成为可能12]。随着生命体结构的复杂化,单细胞生物开始相互代谢合作,形成原始的细胞间信号稳态调节机制,构成生物形态发生、再生繁殖的基础13]。由此可见,稳态调节存在于生物进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二、稳态调节、稳态医学和稳态学
稳态平衡主要通过反馈系统进行调节。反馈系统通常由变量、感受器、比较器或中央处理单元、效应器4个主要部分构成,这些部分构成一个反馈信号的闭环3]。负反馈过程中,效应器的活动与变量的变化相反,对变量的变化进行缓冲;正反馈过程中,效应器的活动与变量的变化相同,放大某一控制信号以达到快速改变机体状态的效果14]。实际上,这4个部分只是反馈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生物体中的反馈系统更加复杂,且往往涉及多个反馈通路的叠加和嵌套。稳态平衡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前馈调节,指的是在变量发生实际变化前对即将发生的改变进行评估并提前进行调整15],涉及稳态系统中的多级调节,可以对环境的变化信息进行整合,以协调多种反馈系统的生理行为,这种调节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由主观意识控制16]

稳态调节是维持稳态平衡的关键手段,是健康和疾病中的关键调节机制。健康的机体可以维持良好的稳态环境,保证各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而疾病的进展通常伴随着稳态失衡,从而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引起功能紊乱及器质性病变。机体可以通过稳态调节将生理指标维持在设定范围内,然而这个设定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调整某些生理指标的规定值以更有效地适应机体的不同需求,利于机体对某些极端挑战做出反应10]。通常情况下,人体体温的正常值在37 ℃左右,然而在炎症或感染状态下,体温可升至40 ℃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对抗感染,即通常所说的发烧17]。去除刺激因素后,体温将回归正常,这种对设定值的调整是有益的。然而,持续高烧可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破坏,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可见,当设定值的调整偏离可接受的范围时,机体的稳态环境受到不可逆的影响,进而引发病理改变。

经过多个世纪的研究与发展,稳态理论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石。整合中西医对健康与疾病中稳态的观念,本文提出稳态医学的概念。稳态医学是指从分子、细胞、器官、机体以及外界环境等多个层面对稳态调节的规律和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方法及策略以指导临床治疗。稳态医学认为,疾病的本质是稳态失衡,通过研究疾病过程中稳态的变化,致力于通过动态重建稳态平衡而消除疾病的病因,达到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稳态医学的研究由3个方面构成:首先对稳态调节机制以及稳态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作用进行深入了解;其次对疾病过程中引起稳态失衡的原因及干扰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将前两个步骤中得到的信息整合,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恢复机体的稳态平衡,从而达到维持健康、防治疾病的目的5]。基于稳态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关键作用,稳态医学可应用于各种疾病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图1)。

图1 稳态医学的概念及内容示意图


稳态学(homeostalogy)是基于稳态医学理论基础上的更加宽泛的概念,其不仅局限于生物和医学。稳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甚至是社会科学5]。稳态学概括物质交换、能量传递及信息交流中的各种自稳现象,即各种系统中的要素间具有相互拮抗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形成的环路构成系统稳态的基本形式,使系统具有基本的自稳能力。通过稳态学理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合理运用稳态思维方法有助于各学科的研究和进步。


三、稳态中的“50%”概念
通常情况下,机体内的分子、细胞、器官等不会发挥其全部的生理功能,约有50%的生理潜能未被利用,作为机体的储备功能,只有在应对异常状态或外界挑战时,这些储备的生理潜能才被调动起来。这种盈余的储备能力赋予机体应对超负荷环境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机体稳态的快速恢复18]。储备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对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从疾病中恢复健康的时间延长,例如,衰老可引起机体组织及器官的储备能力下降,导致免疫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功能衰退19]

储备功能对稳态的调节作用体现在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层面。机体的代谢效率取决于酶的数量及其活性,生物体内过量的酶是机体代谢储备的基础,可以应对超过机体基本功能所需的过量活动,并在需要时充分发挥全部酶的生物活性,从而维持体内平衡20]。分子层面,在神经细胞中,维持膜电位的钠钾泵同样具有很大的储备容量,以保证高强度神经活动时的神经离子稳态21]。细胞层面,健康状态下人体内多数细胞都处于细胞分裂周期的静止期,而在应对不良刺激时,这些静止期细胞可快速进入细胞周期以修复损伤的组织和功能22]。器官层面也具备储备功能,以肾脏为例,静息状态和最大容量时肾小球滤过率之间差异较大,通常肾脏只发挥了其50%左右的潜能,因而在肾损害时血清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仍可保持正常,直到50%以上的肾单位损伤23]

储备功能对稳态调节的作用是稳态医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理论上,机体恢复50%的生理功能即可维持稳态22]。秉持稳态医学中恢复机体50%功能的治疗理念,并充分利用机体50%左右的储备功能,达到维持稳态及健康的目的,可以大量减少过度治疗。


四、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唾液酸转运蛋白(sialin)是稳态调节的重要因子
NO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在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着关键功能。例如,作为信号分子,NO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神经-体液系统的动态平衡,在体内稳态失衡(如脱水、出血、应激)等情况下发挥保护作用,重新建立适当的自主神经-体液平衡24]。在一些情况下NO可表现出双重作用,例如NO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募集从而抑制组织炎症25],然而随着炎症进展,过量的NO可引起细胞的氧化应激,反而促进炎症进展26]。由此可见,体内NO在调控全身机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2)。

图2 膳食硝酸盐调节一氧化氮稳态促进全身稳态示意图


人体可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内源性合成NO,当内源性NO合成受损时,可通过摄入外源性硝酸盐-亚硝酸盐-NO维持NO稳态27]。外源性硝酸盐在上消化道中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其中约25%被唾液腺摄取并富集于唾液中,再次分泌进入口腔,称为肠-唾液循环28]。唾液中的硝酸盐被口腔菌群中的硝酸盐还原酶还原为亚硝酸盐,随吞咽再次进入胃肠道吸收入血进入体内,在血液及组织中被多种酶还原为NO,这一过程称为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通过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硝酸盐可从多个角度调节细胞中的稳态,发挥多种NO样生理功能,如增加胃肠道血流及调节肠道菌群保护消化系统、影响脂肪代谢减轻肥胖、增加顺铂化疗敏感性辅助肿瘤治疗等。此外,硝酸盐可显著上调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表达,调节代谢,促进细胞再生,抑制疾病进展,在稳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29]

sialin是哺乳动物细胞膜的硝酸盐转运通道,也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硝酸盐发挥生理功能及维持NO稳态的关键蛋白30]。机体血液中硝酸盐浓度升高通常伴有重要脏器sialin表达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细胞生物学变化。一方面,sialin在人类唾液腺中高表达,因此唾液腺功能是影响硝酸盐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30];另一方面,硝酸盐还可以反过来调控唾液腺功能。在去卵巢引起的口干症大鼠中,无机硝酸盐可增加唾液腺中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量并提高唾液分泌量,有效减少唾液腺组织的纤维化面积及细胞萎缩30]。在小型猪唾液腺放射损伤模型中,硝酸盐可增加腺泡细胞中sialin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促进硝酸盐进入细胞。硝酸盐与sialin间存在正反馈循环通路,有利于硝酸盐对NO稳态的调节从而改善机体的稳态30]。近期研究发现,硝酸盐转运通道sialin可介导一系列细胞生物学功能,包括提升线粒体功能、细胞内自噬功能等。因此,硝酸盐sialin环介导细胞生物学作用以及硝酸盐对NO稳态的调节作用是未来研究稳态调节的重要方向(图3)。

图3 硝酸盐唾液酸转运蛋白(sialin)环在调节细胞稳态中的作用示意图



五、稳态医学与疾病防治
(一)稳态医学与口腔疾病
口腔菌群是由700多个菌种组成的多样化微生物群落,包括链球菌、放线菌、韦荣菌等众多菌种,其稳态平衡对口腔健康至关重要31]。健康状况下,这些口腔细菌间保持稳态,与口腔环境协调,并不引起口腔疾病。然而,在一些因素刺激下,菌群比例及数量发生变化,口腔稳态失衡,可导致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唾液腺功能障碍、口腔卫生差、饮食习惯不良等均可能打破稳态平衡,成为口腔疾病的诱因32]。在龋病进展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促进了产酸细菌和耐酸细菌的增殖,从而导致牙釉质脱矿。在牙周病病程中,龈沟内的生物膜和蛋白质积累为厌氧菌和蛋白依赖性细菌提供了理想环境,促进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聚集杆菌的繁殖33]

硝酸盐通过转化成亚硝酸盐可通过调节口腔菌群稳态抑制口腔疾病发生,促进口腔健康。膳食硝酸盐可通过上调唾液pH值,抑制与龋病发生相关细菌的产酸能力,从而发挥防龋潜力34]。食用2周甜菜根汁可增加唾液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并将唾液pH值从7.0提高至7.534]。此外,硝酸盐摄入可降低链球菌、韦荣球菌和放线菌等龋齿相关细菌的水平35, 36],增加黏液罗氏菌等硝酸盐还原菌对乳酸的利用37],有助于抑制龋齿进展。硝酸盐还可降低多种牙周病病原体的数量,表现出抗牙周炎潜力。在体外,硝酸盐可降低健康供体唾液中的梭杆菌、普雷沃菌和卟啉单胞菌水平38],而这些细菌被认为与牙龈炎、牙周炎相关39]。摄入硝酸盐可降低健康受试者唾液中普雷沃菌、厚壁菌、拟杆菌和梭杆菌的水平,牙周炎患者补充富含硝酸盐的莴苣汁2周可显著改变龈下微生物组成,减轻牙龈炎症40]

(二)稳态医学与心血管疾病
在健康情况下,心血管系统根据血流和压力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功能及结构的改变以适应各种身体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当或过度的调整将导致病理性改变。例如,心输出量持续增加时,为减少血流阻力和心脏工作负荷,中央动脉扩张41]。然而,长时间血管扩张将改变血管形状,过度扩张将导致动脉瘤及动脉破裂,且为增强血管应力强度,血管的纤维化程度增加,导致其弹性下降、管腔缩窄,引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42]

理想的稳态医学治疗模式应综合考虑血管生物力学、细胞信号转导、免疫微环境等方面的稳态调节机制,识别并阻断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在不破坏体内平衡过程的前提下,通过恢复稳态改善机体状态。以硝酸甘油为代表的有机硝化物常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为NO供体发挥功能,然而长时间使用可出现耐药现象,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增加长期心血管风险43]。无机硝酸盐同样可作为NO供体,通过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维持体内NO稳态,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表现出有益作用27]。与有机硝化物相比,无机硝酸盐不引起晕厥或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无明显的耐药作用,使用1年后仍可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44]。此外,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在内皮功能受损的高血压患者中,无机硝酸盐表现出更明显的降压效果,说明无机硝酸盐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稳态的紊乱45]

(三)稳态医学与肿瘤
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与稳态失衡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受到抑癌基因的严格调控,二者的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数量和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在一些因素刺激下,这一平衡被打破,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或抑癌基因表达受限,可引起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稳态调节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细胞凋亡可通过识别和控制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肿瘤进展;另一方面,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刺激肿瘤微环境中的修复和再生反应促进肿瘤进展46],因此单纯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并不一定有利于肿瘤治疗。

稳态医学一方面可恢复正常组织的稳态平衡以提高肿瘤抗性,另一方面破坏肿瘤组织的稳态抑制其生长,最终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在肿瘤发展的不同时期,稳态失衡的方向不同。因此根据肿瘤所处阶段,对其稳态进行针对性动态调节可能是一种更高效的治疗方案。以促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应用为例,在肿瘤早期,氧化还原稳态破坏,适当浓度的活性氧可刺激肿瘤的形成并支持其发展,应用抗氧化剂有助于抑制肿瘤47]。而在肿瘤后期,为应对过高浓度活性氧引起的肿瘤细胞氧化应激性死亡,肿瘤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强,促氧化剂可破坏肿瘤组织的氧化还原稳态从而杀伤肿瘤细胞48]

无机硝酸盐可以改善肿瘤组织中的NO稳态,降低早期应激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对化疗的敏感性49]。此外,无机硝酸盐对肿瘤放疗损伤正常组织表现出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缓解放射损伤导致的唾液腺功能降低,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平衡缓解全身放射后大鼠的结肠炎30],有望通过改善稳态平衡提高肿瘤患者放疗术后的生活质量。

(四)稳态医学与感染性疾病
生物体时刻处于充满挑战的外界环境中,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外界有害刺激、维持内稳态的主要防线,通过多种免疫因子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实现机体免疫的动态平衡。免疫系统稳态失衡与疾病密切相关,应答不足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以致全身衰竭而亡,应答过强或异常应答则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的发展是免疫调节失败的结果50]。感染性疾病的本质是免疫系统稳态的破坏。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最常见于合并全身疾病的老年患者,而年轻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往往症状较轻,这是由于青壮年的免疫系统较完善,而随着机体衰老,免疫系统的稳态调节发生变化,老年患者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和清除能力较低,而对感染的炎症反应较激进,因而重症率及死亡率高51]

恢复免疫系统的稳态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关键。膳食硝酸盐预处理可以通过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向血管系统输送NO,减少白细胞对急性趋化因子的反应52]。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小鼠中,无机硝酸盐的摄入挽救了NO稳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上调白细胞介素-10依赖性抗炎途径抑制急性和慢性炎症,导致生物可利用的内皮源性NO减少,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含量及炎症状态降低,无机硝酸盐发挥了良好的抗炎作用53]。此外,硝酸盐作为NO的来源,具有一定的抑制致病菌的作用,无机硝酸盐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缓解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肠炎,改善结肠长度,维持小鼠体质量54]

(五)稳态医学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调节的核心是能量稳态,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包括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和位于下脑干的孤束核55],神经中枢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新陈代谢进行控制,同时5-羟色胺对上述神经中枢进行调节从而调节进食,中枢5-羟色胺的缺乏可导致食欲亢进和肥胖,浓度过高则可导致厌食症和能量摄入减少56]。此外,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递质如瘦素、胃饥饿素、胰岛素和胆囊收缩素等与中枢神经相互作用,也参与能量代谢的稳态调节57]。以肥胖为例,其主要的病因是机体的代谢稳态失调,包括免疫炎症、肠道微生物群、昼夜节律及激素调节等58]。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进食行为是动态平衡的,即能量储备降低时进食的欲望增加,但肥胖患者即使在能量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也可能摄入超出能量平衡的食物59]。长期暴饮暴食还可改变饮食奖赏中枢对多巴胺的敏感性,进一步加剧对能量代谢稳态的破坏,促进肥胖进展60]

稳态医学通过了解代谢性疾病中稳态失衡的机制,以消除能量摄取与消耗间的不平衡,并矫正偏移的平衡值,从而改善代谢性疾病。无机硝酸盐具有改善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其有益作用可能与维持NO稳态和调节微生物稳态有关。在内皮型NOS缺乏导致NO合成受损的小鼠中,无机硝酸盐可降低小鼠体脂并改善其葡萄糖稳态61]。此外,通过激活NO途径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无机硝酸盐还可以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并改善糖脂代谢紊乱6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用富含膳食硝酸盐的绿叶蔬菜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63],而习惯使用漱口水干扰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可能导致超重成年人的血糖代谢紊乱64]


六、结语
稳态平衡是机体健康的标志,正常的稳态调节能力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基础,在不同系统的健康与疾病中稳态调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稳态失衡将导致机体功能紊乱,最终引发疾病。在既往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稳态医学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体系,致力于通过调节稳态维持健康、防治疾病,有望为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和策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NO稳态调节与机体多个系统的稳态密切相关,而无机硝酸盐是调节NO稳态的重要物质,可通过硝酸盐-亚硝酸盐-NO途径发挥多种有益的生理作用。同时,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硝酸盐转运通道sialin可介导一系列细胞生物学功能,参与机体稳态的调节过程。因此,硝酸盐-亚硝酸盐-NO以及sialin介导的细胞生物学功能是稳态调节的重要机制,是稳态医学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秦力铮:论文撰写及修订;周建、胡磊:论文修订;王松灵:全文指导、论文撰写及修订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秦力铮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副主任。从事唾液腺疾病及口腔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硝酸盐转运蛋白及其功能。近1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优秀人才等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发表于PNA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和FRBM


作者简介

周建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科技处副处长。2011至2015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6篇,其中英文论文16篇,代表性论著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Stem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主译口腔医学史著作《如齿神奇》,参编《法医齿科学》。获第二届首都医学创新与转化大赛(优秀项目组)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故宫博物院开放课题等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胡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介导的牙颌组织再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科委一般项目,入选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计划及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



作者简介

王松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奖者,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主任。Current Medicine主编,Oral DiseasesJOR副主编,《医学教育管理》主编、《今日口腔》主编。发表论文249篇,其中以主要作者发表英文论文167篇。以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研究方向为唾液腺与牙再生。发现人细胞膜硝酸盐转运通道,该通道与硝酸盐对维持机体稳态有重要作用,提出稳态医学的概念,研发基于硝酸盐的耐瑞特新药;揭示牙发育新机制,研发牙髓干细胞新药,成功实现生物性牙齿再生。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
扫描关注掌上医讯微信,获取最新医学资讯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鲁ICP备150173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