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    男    汉族 1962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心内科主任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他被誉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创造了冠心病治疗的多项“第一”,多年来他已成功抢救了超过3100余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达96%以上。他常说,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2014年上海市“十大劳模年度人物”颁奖词如是说。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院士。

一、志存高远,成就卓著

葛均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他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国家“十五”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90余篇,主编《内科学》、《实用内科学》等中文专著19部。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杂志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对于不计得失、不懈进取的葛均波来说,荣誉只是他前行路上的一个见证——2001年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行政记大功;2002年上海市卫生系统学习标兵;2004年上海市委统战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2011年感动上海十大人物;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中国侨界杰出人物;2014年上海“十大劳模年度人物”;2017年卫计委“白求恩奖章”、上海市“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二、情牵祖国,拳拳之心

1993年,葛均波于Mainz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归国。当他将这一决定告诉他的导师—德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Erbel教授时,教授脸涨得通红:“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的,可是你却要放弃!”。他的回答是,“教授,假如你有漂亮女儿,你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你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你争光,而且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也需要我”。

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感动了他的导师。Erbel教授及其夫人在机场送别时,说:“葛,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欢迎你随时回来。”他在Essen大学医学院的办公室也被保留了多年。

三、技术革新,大医精诚

他坚持“技术引领、创新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实现了多项业界“首次”:2005年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2010年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2012年应用MitraClip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型术;2013年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2014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被喻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手术成功率70%左右。他于2005年在世界首次应用“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并通过美国TCT学术会议向全球手术转播演示该技术,这是我国学者在国际最高介入心脏病学会议上的“首秀”,目前该技术已成为CTO介入治疗的经典术式;该技术使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此后,他又在2006年和2016年再次代表中国学界在该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精湛的技术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针对传统金属药物支架“不可降解”的固有缺陷,他设想支架植入后,在完成有效机械支撑后,如果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就可以达到支架应用的理想状态,他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Xinsorb”,植入体内2-3年内可完全降解吸收,2013年9月他完成我国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Xinsorb”植入术,标志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四、仁心仁术,惠及病患

多年来,葛均波高超的技术为许多疑难危重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一位天津老年患者,因病情严重,辗转全国各家大医院后,慕名找到他。他凭着丰富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为病人成功实施了冠脉介入手术,病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定制了三块铜牌,热泪盈眶地送到医院;在2016年《人间世》节目录制现场,他成功为19岁女孩做了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的手因高度疲劳,两度抽筋,一边极其痛苦地自我按摩,一边将灼热的眼神投向手术台的镜头,让很多观众难忘。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长时间的手术压力使他曾长期遭受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但是他放心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他让导管室的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象接送到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手术的进行;在高难度手术进行时,他不顾医生的劝告,站立起来,绑着腰托将手术完成。他时常对同事说,当医生要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

在他的倡议下,率先在中山医院建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抢救“绿色通道”。建成之初,他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但无论是凌晨深夜,还是严寒酷暑,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十余年来成功抢救超过3100余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过96%。他带领的“绿色通道”团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班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2012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进口冠脉药物支架进入中国之初,他曾感慨道:“一个要卖四万多,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我们要研制让病人用得起的支架”。他与学生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最终成就了现在临床普遍应用的“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由于支架的技术革新及国产化,价格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一万多元;显著降低了医疗成本,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节省超过10亿元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