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    男    无 1963年3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神经外科主任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冯华,19633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陆军航空医学教研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后勤部科技银星、重庆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创伤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China Neurosurgical Journal》等专业期刊副总编。

一、以临床为基础,科研为翅膀,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研究型军事医学学科,推动神经外科学的前沿进展

冯华同志16岁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立志献身国防卫生事业,师从著名专家易声禹教授,投身军事神经外科学。1998年开始担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科室主任后,坚持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科学创新,提出“面向战场,面向军民,以临床为基础,以科研为翅膀”的发展理念,以艰苦奋斗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事业,领导学科先后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军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重庆市神经外科临床研究中心,重庆市精准神经医学与神经再生修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并牵头获批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二、磨炼临床技艺服务伤患,推广学术成果惠及军民

作为一名深受官兵和群众信任的军医,累计直接为部队官兵和群众看诊和手术神经外科疾病患者6万余人次。不仅积极为基层广大官兵服务,还多次执行中央首长和国宝级专家的会诊保健任务。累计组织参加重大应急医疗保障任务23次、重要军事和卫勤演习4次。连续多年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为边远地区会诊和授课培训。并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地区牵头专家,组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义诊和帮扶工作。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学家和军事脑科学专家,主持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军队后勤科研重大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8260余万元。获批发明专利授权16件,主编(译)专著10部。发表论文360余篇,其中SCI收录138(IF>5.0  38),他引2326次。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28名,2人次获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学生中有十余人担任军内外神经外科学正副主任。牵头建立了军事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和重庆市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在军内外一百余家单位获得了验证和推广,促进了国家和军队在脑认识、脑治疗和脑发展方面的关键能力提升。

三、心系高原军民,提升高原颅脑损伤救治与功能重建水平

为解决高原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低、死残率显著高于平原患者的医学难题,冯华同志率领研究团队率先阐明高原颅脑损伤的伤情特点,提出了高原颅脑创伤的救治策略;率先将颅内压监测、脑灌注压监测、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监测等多模态重症监测技术应用于颅脑创伤、创伤性脑动脉瘤患者的救治,在军地18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作为亚洲唯一的PI负责药物CSA治疗严重颅脑创伤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编写了国内所有颅脑创伤方面的指南与专家共识;参与开发脑水肿动态监测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四、防治重大脑病,建立脑疾病发生创新理论和治疗新策略

我国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残率远高于西方国家,为突破这一困境,冯华先提出了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发展的“豆纹动脉-神经元复合体”学说,获得了国内首个出血性卒中973项目,建立了新型救治策略;参与编写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并获得国内蛛网膜下腔出血领域唯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主编英文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等一等奖3项,2009年当选为“国际脑血管痉挛学术会议主席”,并成功举办4届国际脑血管痉挛大会,主编《Early Brain Injury or Cerebral VasospasmIII卷。

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世界性难题。冯华同志立足于学科研究优势,发展了基于脑功能精准定位的脑肿瘤微创切除与光动力治疗综合性方法,精准治疗恶性胶质瘤。完成了国产一类新药HPD用于脑胶质瘤的荧光引导手术与局部光动力治疗的转化研究,收入了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制定的光动力治疗指南;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五、服务打赢,坚持新概念武器生物效应及医学防护研究

为应对现代高科技战争新型攻击武器对神经损伤防治带来的全新挑战,建立了高新科技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特色方向。建立起国内第一套武器级低频强声模拟平台,系统研究了新概念声能武器生物效应,完成863-X09两项及军队十二五、十三五重点项目;在高原颅脑战创伤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系统研究了高原颅脑战创伤救治新技术与新策略,通过帮带西藏军区总院、第41医院已将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承担国家“863”战救器材研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战救设备研制,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相关任务并形成多套转化产品。

六、着眼未来,推动前沿技术在脑科学的转化应用研究

基于对物理新技术的敏锐嗅觉和对多学科科学技术的广泛涉猎,与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联合成立了物理与生物医学交叉实验室,联合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多家单位将新型物理技术应用于脑认识、脑治疗和脑发展;推动科技部召开了“太赫兹技术生物医学应用”488次香山科学会议;重点推进了脑科学军事应用,牵头军队声光电磁技术强脑效应研究重大项目,牵头第三军医大学脑科学军事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863-X12”项目973项目、NSAF项目、军队十三五重点项目等一批重大重点军事脑科学研究任务;并于2018年建立了脑认知保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陆军航空医学教研室。

六、献身军事医学的精神和卓著的学术贡献获得军内外肯定

主办/承办了第四届盘古会议暨华人卒中精英论坛、第十七届全军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国际术中影像会议、第四、第五届重庆国际脑血管外科及脑血管痉挛学术会议等大型学术会议17次。并先后30余次应邀在国内外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由于在学科学术带头人工作岗位和专业技术工作中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2010),先后获中国医学科学家奖(2017),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2016),第五届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2015),总后科技银星(2012),“十一五”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2),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2012),重庆市医学会学术成就奖(2010),世界华人神经外科杰出贡献奖(2010),第八届全军优秀教材奖(2010),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及专业技术岗位津贴(2008)。